【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工程设计学报
曾用名:工程设计
主办:浙江大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ISSN:1006-754X
CN:33-1288/TH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机械工业
期刊热词:
整机和系统设计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建筑文化的“物化”:营建历史与现实的共同家(4)

来源:工程设计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说,古代成功的城市纪念物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延续了城市的文化和集体记忆,那么在当代背景下建造的纪念物,则需要我们主动去塑造具有原型特征的

如果说,古代成功的城市纪念物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延续了城市的文化和集体记忆,那么在当代背景下建造的纪念物,则需要我们主动去塑造具有原型特征的抽象形式,以更好地表达建筑的集体意志,从而在未来多年的建筑体验、使用和变迁中,留存住建筑最为内在的精神,将跨越时间范畴的空间记忆在建筑中交织,内化为城市的文化共识并传承下去。

图2资料图片

我这里强调的建筑文化的“物化”,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需要从肌理格局、空间意向和形式原型等多个向度去思考文化传承的可能性,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将其融于建筑师的创作观念之中。

作为公共空间的建筑需要具有凝聚集体记忆的空间品质,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都可以再现永恒的场所意义,甚至超越地域的建筑文化,在更大区域的人群中产生文化的共鸣。原型的“物化”方式需要建筑师具备历史性的视野,挖掘潜藏在文化场域中不变的人文要素,抽取那些代表着集体场所经验的空间原型,渲染出某种特定的场所情感关联,使得城市空间不再只是物质实体的简单组合,而成为有集体记忆的场所。

2020年,在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苏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营中,我们参与了苏州大新桥巷三宅的保护更新设计。这三户宅邸是清朝年间的民居,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之中,东侧是平江路商业街,西侧是当地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耦园”。虽然地处城市核心区域,但是由于该地段整体空间对外封闭,导致外部街道活力缺失,萧条冷落。且经过多年的居住区域划分和违建,原本三户宅邸却拥挤了二十多户居住,其格局的混乱和割裂可想而知,无论是文化的精神价值还是建筑的实用属性都已经无法呈现。

相对于复古建筑语言所体现的表面化的中国性,我们提倡通过空间的建构传承建筑文化。这就要求在空间设计中研究时空行为的特征,通过空间秩序的建立,引导人们行走其中,并逐步体会和认同空间内涵和文化意义。

历史建筑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但是历史建筑在建造时所满足的礼序规范和功能需求,在历经岁月变迁后于当下基本不复存在,其原本的实用性价值逐步衰减,已不再适应当代的功能需要。与此同时,时间也赋予了历史建筑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最终引发了历史建筑在当下的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间发生价值上的转换。

为了使服务于私人的宅邸空间回归多元人群的共享,我们提出了“归民”的策略。通过分析既有空间的特征,赋予不同类型的空间以不同的功能定位,从而吸引多样化的人群活动。其中三宅中空间尺度较大且较为规整的中户作为开放的城市客厅,同时服务于内外人群,适用于不同的城市活动场景;空间较为自由灵活的西厢作为面向普通游客的院宅,通过划分形成户户有院的格局;东厢面向家庭游客,一家人可以共享上下层空间和独立的庭院获得体验感和趣味性;中户和东厢之间狭长但层高较高的空间面向青年旅客,通过重组划分水平楼板,形成灵活的内部布局,可以凭栏远眺,俯瞰姑苏。

延续与重构:历史建筑的格局重生

演讲人:张伶伶 演讲地点:《建筑师》杂志“天作奖”学术讲座 演讲时间:二〇二二年四月

人栖居于天地之间,需要空间的庇护,更需要心灵的归属。建筑创作的“物化”过程,实际就是将文化沉淀于物质中,又将文化显现于精神体验,最终创造出满足认同与归属所需家园的过程。



文章来源:《工程设计学报》 网址: http://www.gcsjxbzz.cn/zonghexinwen/2022/0726/945.html


上一篇:营建历史与现实的共同家园
下一篇:南京枢纽江北普速系统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正式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