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工程设计学报
曾用名:工程设计
主办:浙江大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ISSN:1006-754X
CN:33-1288/TH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机械工业
期刊热词:
整机和系统设计
图4资料图片
而我们可以通过抽象原型的“物化”方式,使建筑长久地作为城市的纪念物存在,从而在一代代人的共同体验中,唤起集体的记忆。
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文化,需要在延续历史价值的同时,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一方面恢复其空间格局和物质遗存中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需要重构其功能逻辑,使之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百年时光,一代代建筑学人来了又走,时间让建筑成为文化。周围的城市面貌悄然改变,校园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但土木楼作为城市的纪念物仍守护着建筑学子们青春的故事,让他们可以随时闪回空间中记忆的片段,存留着当年鲜活的激情和理想。
本文转自:光明网
比如说某地的一处老火车站,其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就反映了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曾经的一些经验教训。这个老火车站在20世纪初建成后成为当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从建筑规模上来看,在当时它属于顶级火车站,这个火车站建筑由外国建筑师设计,形态上采用了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这在20世纪初的国际建筑界属于非常“时髦”的设计样式。其建筑造型和装饰构件采用了大量的曲线要素,从入口山墙、中心大窗到柱头细部,均采用了流动的自然线条,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庄重性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革新性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么大尺度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并不多见,体现了当地当时的独特建筑文化。火车站建成投入使用数十年后,由于出现了老火车站承载不了大量增加的旅客运量的问题,于是就被仓促地拆除了,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真实的文化信息至此只能从历史图纸和照片中找寻了。到了前几年,当地又仿照老火车站的样式重建站房,但是无论如何精心地模仿当年的造型和细部,从我的观察来看,只能说是从风格上的类主题公园式的模拟,缺乏历史的厚重。换言之,在我们需要表现当代文化的时候,却又一次不合时宜地制造了并非真实的历史景观。
张伶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沈阳建筑大学天作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城市环境与设计》《中国建筑教育》等杂志编委。资料图片
但是,由于对这种价值转换的认识不够充分,因此在现实语境下,对历史建筑的不当使用又容易损坏其精神价值的表达。目前,对于城市中存在的历史建筑遗存,容易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错误态度:要么出于某些原因推倒重建,永久性地失去了蕴含历史信息的物件;要么进行崇古式的原样复原,将其事实上改为供后人瞻仰的文物。我以为,这两种态度错就错在都没有将建筑文化视为历时发展的活体,而仅仅作为实现某些片面价值的工具。
以历史建筑作为文化的附着物,通过更新改造积极介入有序格局组织,使历史空间格局得以重现,使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彰显,也使当代的生活方式融入具有历史感的空间。我们认为,这是历史建筑中让文化得以“物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图3)。
如何实现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彰显,从建筑师的视角来看,对于建筑文化的“物化”是凝聚文化共识的关键环节。这种“物化”在不同背景下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在历史建筑中通过原有格局的恢复与梳理使其回归城市生活;在当代建筑中通过院落与园林空间的组织寻找建筑文化的归属感;在公共建筑中通过原型的抽象凝聚集体记忆,获得文化的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回归到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梳理和挖掘上。中国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历史演变,已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空间观和构筑体系,从建筑哲思到符号表意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意识。对于这些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积淀,建筑师们需要在当代的语境下做出有效的回应。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更新设计中提出了“归壹”的理念,其中既有表层意义上将三个宅邸统一整合的考虑,也有将封闭的建筑回归城市、将混乱布局回归原有肌理、将服务私人的空间回归多元人群的三重意涵。为了使封闭的建筑回归城市生活,我们提出了“归市”的策略。把原本相互独立的宅院视作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定位于向大众开放的城市客厅和民宿空间,作为激活整个大新桥巷区域活力的触媒。第一个策略是根据历史和现状的比对,把面对城市给人以封闭单调之感的实墙打开,使沿街的空间开放与城市产生互动;继而在中间一户宅邸设置一个退后街道的入口场所,行人漫步街道时也可以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休憩空间。第二个策略是利用中间宅邸比较完整的庭院空间序列,将其作为纵深方向开放的公共空间;把原本内向空间转化为大众共享的聚集场所,塑造出容纳文化展示和观演的体验性空间(图1)。
文章来源:《工程设计学报》 网址: http://www.gcsjxbzz.cn/zonghexinwen/2022/0726/945.html
上一篇:营建历史与现实的共同家园
下一篇:南京枢纽江北普速系统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正式获